第五百六十二章 压力山大的工部尚书-《朕真的不务正业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张居正和廷臣们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还是万士和俯首说道:“陛下,凌部堂,凶名在外。”

    这很难吗?这一点都不难!

    凌云翼到河南没有感受到任何的难度!

    都是势要豪右、乡贤缙绅在主动,在积极配合,河南地面对新政是部堂、客兵所到之处,民众扫榻竭诚以迎,真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,君有命莫敢不从。

    当然,主要是怕凌云翼手里的刀,凌云翼他真杀人。

    凶名在外,都有点怕,当朝廷把藩王迁走之后,索性就不再抵抗了,抵抗太不礼貌了,万一惹怒了凌云翼,再弄个兖州孔府那样的大案出来,那岂不是用自己的命去赌凌云翼到底凶不凶?

    凶,是真的很凶。

    张居正左右看了看,低声说道:“河南因为长期的兼并以及王府众多,丁口数只有877万,比之山东六府丁口数为987.4万,少了110万人,当然在普查丁口的时候,凌部堂发现了大量的避世之人,他们躲在穷山恶水之间,这部分丁口,还在普查之中。”

    河南是中原腹地中的腹地,是农业大省,结果人口比山东还要少,宗藩在地方,成为了奸猾诡寄田亩的工具,愈演愈烈的兼并,让本该富足的河南反而成为了不宜居之地。

    张居正没有做长篇大论,他就是做了个简述,因为凌云翼还在河南,河南的局面还会有变化。

    凌云翼带着工兵团营在黄河筑堤清淤、兴修水利,在设立官厂团造十五个煤钢联营的官厂已经有了雏形,一切的一切都还来得及。

    现在还远不是下结论的时候,在官厂团造和工兵团营双管齐下之下,河南正在快速的恢复他的生机,甚至不需要额外的支持,只要大明朝廷不横加干涉,凌云翼就会用丰富的经验,调和好地方的矛盾。

    王一鹗在山东、侯于赵在辽东、潘季驯在绥远、凌云翼在河南,这些的地方巡抚总督都是循吏。

    “在大明再兴的路上,工兵团营和官厂团造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王次辅居功伟业,乃是经邦济国之大臣。”朱翊钧看着王崇古笑着说道。

    “陛下知臣体国朝振奋之心。”王崇古面对皇帝的褒奖,自然是一顿感谢,他感谢之后,面色凝重的说道:“仍有藩镇危机,腹地绝不可久任。”

    藩镇,就是军权财权人事权都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,这个时候,暴力就有失控的危险,工兵团营、官厂团造好不好?王崇古自己搞出来的,他当然会说好,但他同样要提醒陛下,藩镇化的可能。

    晋党就是最典型的案例,谎报军情、刺王杀驾、大火焚宫,就为了自己那点私门之利,而李成梁当时已经具备了藩镇的基础,现在凌云翼正在向那个方向滑落。

    解决的办法,张居正、梁梦龙也给出了答案,那就是六年升转调任,最多不可超过九年,频繁的人员调动,就是打乱完全地方割据的可能。

    “王次辅所言极是。”朱翊钧认可王崇古的意见,王崇古的矛盾说造诣已经很高了,反复提醒着所有人,事物的一体两面,矛盾的广泛存在。

    “陛下,工部呈送南衙织造局送奏大花楼提花织机图,请陛下过目。”汪道昆拿出了一本奏疏呈送到了御前。

    朱翊钧细细研究了一番这个花楼,之所以叫花楼是因为操作的时候,一个人在楼下,一个人在楼上,花楼织机,在南宋的《耕织图》里就已经出现了。

    大花楼是相对于小花楼而言,大花楼的结构更加复杂,一共由64个部件上千个构件拼装组成,在牵线结构、装造方法、提花操作及适应生产的品种等方面,各有不同,大花楼提花织机纤线较多,适合织更大、花纹更加繁琐的织物。

    这是一种技术的进步,同样大花楼织机,也是全世界范围内,机型最庞大、结构最巧妙的机械,可以满足了整幅妆花织料的织造要求。

    如此复杂的器械,即便是按图索骥,也很难去仿造。

    朱翊钧仔细研究了下这个大型的机械,他看不太明白,但没关系,工部已经做出了样机,到了廷议之后,演示一下就很容易理解了。

    “此物极好,一年能做几台?产量如何?织布几匹?”朱翊钧详细询问了起来,东西是好东西不能规模生产都是白瞎,好在这个楼车是全木质结构,量产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,而且织布的效率相比较之前有了极大的提升,而且花纹可以更大更多样。

    机杼声声劳作忙,经纬纵横织华章,这台提花织机,也是大明手工纺织业纵向规模和横向规模的体现,是大明商品优势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大花楼提花织机现在还只用在丝绸之上,至于棉布,还享受不了这等机械去织造。

    大司徒和少司徒两个人看着那织机图,沟通了很久,张学颜看着汪道昆问道:“那岂不是说明年卖给泰西的丝绸价格会更高?流入的白银会更多?泰西的大帆船携带白银是有数的,可是咱们大明远洋商船携带货物,可是我们自己决定。”

    “好像是这样的!”汪道昆一愣,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吗!本来想着献个祥瑞,换取圣眷,结果可到好,圣眷的确换到了,压力同样也增大了。

    “可以不带过去。”朱翊钧笑着说道:“大司空压力不要那么大。”

    压力山大的工部尚书。

    技术进步是值得鼓励的,即便是不带到海外流入更多的白银,也是大有用处,比如最近用于官船的团龙旗,就可以用大花楼去织造,等到洋人见到了大幅精美图案的时候,就会迫不及待的想到得到它了。

    汪道昆其实知道皇帝在宽慰他,大明的远洋商舶是以利润为主导的,或者更加直白的讲,是唯利是图的。

    如此高附加值的货物,无论如何都会被带往泰西,而后带回更多的白银,历史也无数次证明了,即便是有禁令,也会这么做,更何况没有禁令呢?

    更多货物的主张遇到了货币不足,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,无论做什么都能感受到掣肘的力量。

    户部尚书张学颜其实和皇帝聊过很多次钞法的推行,大明的银币哪怕有出海的禁令,而且还有超过50%的利得税,但银币还是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流向海外。

    大明越是开海,御制银币的流失就越严重,这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,户部弄出了海外通行宝钞作为护城河,截水坝,但依旧会如此。

    更多的货物和更多的货币这两种主张,的确是矛盾,甚至是水火不容的,但也要两手都要抓,所以,钞法是日后的必然。

    “朕记得让工部推广了皇家格物院捣鼓出来的高压锅,推广的如何了?”朱翊钧询问起了高压锅。

    大明锅炉的高压锅炉,是用铜密封,利用铜的延展性,拧紧螺栓后,就不会漏气,再加上安全阀和泄压阀,高压锅炉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炸过了。

    而高压锅,则是用密封圈密封,也就是橡胶条,主要是为了方便做饭。

    大明的蒸米饭就两种办法,一种是甑子饭,就是先煮后蒸,比较麻烦,耗时较长,这种米饭动辄半个时辰才能弄好,而另一方式则是顶锅饭,就是直接水和米一起煮,往往底部已经糊锅巴,上面还有很多的夹生饭。

    但是高压锅就很简单了,水和米按着比例一放,用火柴点燃刨花、细木条等引火之物,然后用蒲扇拼命的煽风,等到蜂窝煤红了就可以开始做饭了,等到高压锅开始尖啸就拿到一边去自然泄压,开始炒菜做饭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