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不是华夏人,是外国人。” “看来夷狄之中,也有贤人啊。”包拯深有感触道:“方才的对话你都听到了,有道是旁观者清,仲方你说,我该何去何从?” “我的话不客观”陈恪笑笑道:“你知道,我和他们家的梁子,是越结越大了。” “你但说无妨,老夫又不是耙耳朵。”包拯笑起来,说一句川音道:“只听你的道理,不听你的看法。” “说说就说说。是的,满京城的近支宗室,明摆着那人最出尖。把太子位给了他,是何等稳当?”陈恪点点头,正色道:“可立国储又叫立国本,说它是一国最大的政务,也无不可。所以这个人选,必须要慎之又慎,不能搞得像时不我待、只争朝夕一样。方才唐知谏说,万世之功、一步之遥,我却要说,操之过急了!” “呵呵。”包拯摇摇头道:“三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虽然立储之议是近两年才起来的,但朝中大臣可以说,是看着他从小长大的,对其秉性人品、才学能力,都十分了解。” “他做过什么,让你们敢说这种话?” “这……”包拯拧着胡子道:“还真没做过什么,不过听其言、观其行,应该差不了。” “我不说‘王莽谦卑未篡时’这种伤人的话,单说纸上谈兵的赵括,在没上战场前,除了他爹之外,可是举国看好的!”陈恪沉声道:“好吧,就算他表里如一,我们来数数,他都表现出什么优点来了。”说着屈指道:“谦虚好学,克己复礼、淡泊名利、沉默斯文……还有么?” “你总结的很全面。”包拯点头道。 “你觉着大宋朝还有谁,比他做得更好?” “官家。”包拯诚实道。 “对,因为你们根本就是拿官家做模子,来寻找下一个官家!”陈恪一针见血道。 “嗯。”包拯点头道:“难道有什么不对么?”!!! 第(3/3)页